上週芭樂談到了疫情期間的水果交換與符號意涵,可以看到三級警戒停止了人的交流,但物的流動永遠不會停歇。本週芭樂由最有資格稱為「農友」的蔡丁丁老師從在地社區的角視角分享防疫期間宜蘭小村的供食支持系統。
5月11日羅東遊藝場社區感染爆開,宜蘭鄉民各個緊張起來,而首當其衝的就是食物的問題。然而當媒體陸續出現超市生鮮菜肉架全空、網路蔬菜箱訂不到,連主婦聯盟都無菜可買的新聞時,丁丁老師身處的小村中日常生活所需的菜蔬魚蝦、雞蛋豆腐等生鮮產品依然以持平的價格穩定供貨無虞,一次都不曾斷貨或延遲到貨。為什麼呢?原因就是在地早已發展出由消費者自立集結的合作社供給系統,並且與周遭小農有著緊密的連結。這套供食系統規模有限且緊抓在地的特性,以及由此在地性所賦予的相對獨立與自主性,使得這些通路不會被因疫情而湧入的超量訂單、或者因為物流業者的量能超載而癱瘓。更重要的是,這些小規模、在地的供食系統也提供了相關勞動者在疫情期間相對穩當的勞動環境與保障。此外,鄰里的菜園共耕也持續運作,使得人與人、人與地、人與植物的連結也不曾中斷。
台灣社會在即將迎來的微解封之際,如何繼續取得並公平且有效地施打疫苗、如何修補因疫情而拉大的階級差異與資源落差、如何重建因疫情而破碎的信任與連結、如何理解並思考偏高的致死率、如何追憶在疫情中無法好好被道別的七百多位確診亡者與他們的家庭。這些或許也都是我們在小心如何避免疫情再起的同時,可以逐步思考與討論的課題。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79